新一代出版人以全新商业模式运作图书的出版发行
来源:
|
作者:tpl-c304799
|
发布时间: 3763天前
|
2602 次浏览
|
分享到:
很长时间里图书都更被强调作为传播信息、普及知识、传承文化、启发民智媒介的社会属性,加上出版业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,出版人骨子里的清高自许、俯视大众的态度与全行业的困顿相辅相
成。
土?在我看来是褒义词
看起来还很像文艺青年的华楠热爱读符号学、人类学、社会学著作,做了这么多年生意,依然号称从来不看经营管理书籍(但相关杂志还是看的)。
正是从这些看起来很艰深的书籍中,华楠说自己摸索到了能成为优秀书商的秘诀—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销售词语和符号,提供一整套销售解决方案。
这个方法适用于卖畅销书,也适用于卖牙膏(田七)、保健品(黄金酒)、文具(晨光)、房子(北京某联排别墅)、工业园区(某工业园区)。
他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,“出版业为什么低迷?在读客进入之前是被知识分子把持的,都是按照自我意识来的。我当然是知识分子,但这是行业,不是圈子。这是生意,不是沙龙。”
吴又说,很多人认为我和华楠的组合是一个文人遇到了一个商人,OK,大家一起来做书。不是的,我们是因为商业理念非常一致走到一起的。
读客的口号是“像卖牙膏一样卖书”,二人的理由是:“消费者买书和牙膏心理一样。买奔驰,至少你得打听打听,摸一摸、看一看、坐一坐,相对理性多了。但 你在路边口渴买瓶饮料,看见漂亮包装兴许就买了,不好喝也就是几块钱。这就是低成本尝试性购买,就是快消品本质。”
“我看到一本书,25 万字,20块钱,在书店站着又不可能看完,干脆买来看看,不也一样么?快消品都是低成本,也就意味单位低销售额。我在中国卖1000辆劳斯莱斯,很好了。 但要是卖1000本《藏地密码》?亏死!我卖劳斯莱斯,找中国富豪一个一个过就行了,但这种方法怎么可能卖书?所以卖书不要想得太**。”
“牙膏论”甫一出笼,好像一块巨石投入一口古井。怎么能把书等同于牙膏呢?匪夷所思!华楠认为:“我并不是指商品本质一样,而是说营销的手法在本质上一样,我们要用卖快销品的方式卖书。那些骂我的人骂错了。”
吴又则说,这个口号让业内一下子都知道了这家公司,因为它颠覆性强,传播快。“我们叫‘播传’,只要你播出去,它就自动传。”
华楠吴又把办广告咨询公司和卖畅销书归结到了一起,提出一系列的理论:
品牌寄生理论:有的歌永远不会过时,生日快乐、圣诞节的歌,一到特定时刻,就出现了。为什么?因为它寄生在一个强大的文化上。《流血的仕途》寄生在官场 文化上,《藏地密码》寄生在西藏这个大品牌上,《我们台湾这些年》寄生在中国人的台湾情节上。这就可以选择哪些可以做哪些书不可以做。